0
  • 登入
  • 首頁
  • 2025開課計劃表
  • UX 靈感庫
    回主選單
    • 【研究報告】職場衝突情境
    • 需求訪談
    • 產品需求文件 PRD
    • 從零自學UX
    • 用戶旅程
  • UX 專家服務
    回主選單
    • 企業UX顧問服務
    • 企業內訓
    • 一對一諮詢
  • Podcast 節目
  • 註冊
  • 登入
  • 0
  • 首頁
  • 2025開課計劃表
  • UX 靈感庫
    【研究報告】職場衝突情境 需求訪談 產品需求文件 PRD 從零自學UX 用戶旅程
  • UX 專家服務
    企業UX顧問服務 企業內訓 一對一諮詢
  • Podcast 節目
  • 文章總覽
  • 分類
  • 需求訪談 (4)
    • 產品需求文件 PRD (5)
      • 從零自學UX (2)
        • 用戶旅程 (2)
          • 使用者研究報告 (1)
            用戶研究 (1) 職場溝通 (1)
            1. 首頁
            2. 部落格
            3. 需求訪談的本質是了解期望

            需求訪談的本質是了解期望

            2024 Apr 05 需求訪談

            「需求」這個詞彙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。

            例如你要規劃一個產品推進到市場中,你要了解消費者的需求。
            你要與客戶合作完成一個專案,你也要了解對方的需求,這樣才能完成有價值的交付。

            我通常會在工作坊的時候問參與者,你覺得需求是什麼?該如何解釋?

            我會問:「是指別的產品作了什麼,所以我們也提供相似的服務或規格嗎?」
            大多數的人都會按兵不動,一看就覺得這是陷阱。

            我會反問大家是不是在騙我?
            畢竟誰在工作上沒有遇過有人拿著別人的東西要你照著做呢?

            「那麼,需求是指有人對我們提出的要求,希望我們做某些事嗎?」
            我丟出第二個選項。

            通常這個時候會有零星的幾個人舉手,我很欣賞這份誠實,畢竟這才是我們在日常行為中對於需求的膝反射。

            「需求是使用者願意購買某個產品或服務的理由,同意的人請舉手?」
            通常在這邊會有比較多的人鼓起勇氣舉手,依然有些人遲疑。
            這個解釋可以符合日常生活的消費經驗,但很難套入工作上我們面對需求方的場景,算是只解釋了一半。

            「你認為需求是有人對於現況不滿足,並且渴望改變現況,認同的人請舉手?」
            大多數的人在這邊會比較放心的舉手了,但是他們也同意,這似乎只是個理想性的解釋。

            我也喜歡最後一個關於需求的描述,因為解釋力相當好,可以套用在各種我們熟悉的討論需求的場景中。

            需求的本質是人們有多渴望改變現況,也就是期望。

            當你的老闆告訴你明天需要跟客戶進行一場簡報,他的需求並不是你熬夜交出一份精美的 PPT。
            老闆的期望是透過簡報進行一場說服,促使客戶接受某些選項,將專案的進度推進到下一步,然後最終獲得滿意的成果。

            在老闆心中期望發生的是最終滿意的成果,但現實之中還沒有發生,因此充滿了不確定性。

            眼前的這份專案成功,可能對老闆來說是他推動今年度全盤計畫重要的一步棋。
            如果成功了,他就可以更順利的拿下他想要在商業目標上獲得的成功。

            這份預期同時也是信念,是你面對的老闆他所相信的未來。

            信念帶著一種自我實現預言的魔力。

            當你懷抱信念行動,你將更接近你想要的世界線。

            但事情本來就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確定性。
            因此當你理解了老闆的棋路之後,你滿足需求的方式並不是給他一份精美的簡報。

            而是提供不同條件下的備案,降低老闆對於眼前不確定性的焦慮。
            讓事情不會陷入單一選項,彷彿失敗就沒有了退路。

            所以需求是我們期望這個世界最終長成我們想要的模樣。

            但這整個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。

            只有當我們提供的解決方案可以抵消這個不確定性的時候,才會產生明確的價值。

            例如我們在一個關於旅遊的用戶研究案之中發現,消費者對於交通工具的選擇的底層邏輯是掌控感。

            假設你今天是個住在台北的天龍人,悠哉出門的時候基本的預期會是先看看目的地捷運是否方便抵達?


            然而我們會聽到受訪者告訴我們:「雖然知道搭捷運可以在 30 分鐘左右抵達,但是出門太晚很容易遲到的時候,就會換成機車,因為捷運還有可能繞路,但是騎機車我比較有機會趕到。」

            當使用者有各種交通選項的經驗之後,會產生對事件的預測,這是我們腦袋中的認知適應這個世界的方式。

            我們的大腦會根據經驗形成心智模型(又稱基模 Schema)。
            我們會根據環境中的刺激來修正對這個世界的認知,越常接觸的事件,越能進行準確的預測。

            再重複一次,你的大腦適應這個世界的方式,是不斷根據記憶形成的認知來去預測未來。

            結合上面我們討論到的「期望」,那是我們的信念相信的未來,我們想要前往的世界線。

            然而,當某個人雖然抱持著信念想要前往某個未來,但這個糟糕的世界並不總是盡如人意。

            首先你可能不知道該如何前往那個未來。
            即使好不容易搞清楚了相關資訊,也可能因為缺乏能力或資源,而在這個過程遭遇挫敗。

            再來是,因果關係複雜的現代社會的回饋機制對人腦來說並不友善。
            我們當下做出的事情與觀測到的回饋可能相隔很遠。
            你花了很多代價也搞不清楚是否距離目標更接近了。

            缺乏明確的回饋,就很難在我們的記憶中形成清晰的因果脈絡。
            因此難以形塑成為穩固的認知。

            總結一下,當你了解以上關於需求背後的心智運作邏輯,你就可以針對我們大腦渴望的東西來評估需求的模樣。

            1. 需求的本質是人們有多渴望改變現況,也就是期望。
            2. 現實世界中缺乏明確的回饋,很難清晰的掌握如何實現期望。
            3. 解決方案的價值,在於建立一條明確的顧客旅程,引導需求方一步一步抵達期望的未來。


            這是我對於需求是如何運作的理解,也分享給你。

              • 分享此文章
              0則留言

              相關文章

              在需求訪談中辨認多方利害關係人的類型

              身為專業工作者的我們,都經常會遇到的一個局面,那就是一個工作任務中有許多利害關係人的聲音會影響執行的決策。當需求雜亂如麻,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意見很重要,都想逼著我們實現那些願望時,最難的不是執行,而是如何開始面對這一切麻煩。

              • 2024 Apr 05

              用戶旅程中的五個 UX 洞察點

              在進入用戶旅程的討論之前,不妨先花個十秒鐘回憶一下:你的產品所服務的用戶,需要的成功是什麼?

              • 2024 Apr 05

              如何看懂 B2B 產品需求訪談的常見地雷?

              相對於面向一般消費者市場的軟體產品,其實更大比例的軟體產品設計工作,發生在企業端的需求上。 在過去我接觸到的案例中,B2B 產品的需求訪談往往不是什麼輕鬆的經驗,因此我想透過這篇文章與你分享有什麼常見的地雷?以及面對這些地雷的拆彈原則是什麼?

              • 2024 Apr 05

              UX 身為一種多巴胺職業,我想說的是......

              用戶體驗這門領域的工作職業令人嚮往。但現實中的商業環境,UX 只是一種次文化,一小群人信仰著。如果你渴望透過這份工作改變人們,職場環境很容易讓你認知失調。

              • 2024 Jul 03

              撰寫產品需求文件 PRD 必備的技能:任務步驟分析

              學習任務步驟分析的過程,需要同時學會幾個內隱知識,對於產品設計師尤為重要,包括:以終為始來定義目標、將大目標拆解為小目標、模組化思考。

              • 2024 Apr 04

              從用戶旅程思考你的顧客終生價值 LTV

              當產品布局有明確策略的時候,你同時也會看到相當穩定的用戶旅程樣貌。然而用戶從陌生人轉化成為顧客,並不是故事的終點,年復一年,如果他沒有成為更好的人,或許也會放棄了追求,消失在我們眼前。

              • 2024 Apr 05

              關於我們

              • Soking 使用手冊
              • 免費電子報

              教育訓練

              • 購課權益
              • 2025年開課計劃表
              • 企業內訓方案

              聯絡我們

              • 公司名稱: 千綺創意設計股份有限公司
              • 統編: 90766379
              • 隱私權政策
              COPYRIGHT© All rights reserved | Powered by 路老闆